第一章 法于阴阳-《黄帝内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(二)运动宜增加

    《内经》在春季的养生指导中提出“广步于庭”,即要在庭院内大步流星的散步,这样一则可以通过运动长养人体的阳气,因为阳气主动,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,适度的运动对人体的阳气有长养的作用,运动本身,符合“春者,蠢也,动也”的本意;二则通过观赏自然环境中的新绿,达到疏达主令之肝气的目的,这是春季养生气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因为《内经》认为,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声色气味均可以入通于人体的五脏,与不同的脏腑存在着不同的入通关系,青绿色是入养肝脏的。多看绿色,多运动,可以舒肝养肝。

    当然,这句经文的出现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。古代大户人家,往往有很大的庭院或花园,再在交通不便利,人们普遍穿着宽衣长袍的情况下,郊外踏青与晨起跑步可能都难以实行,在庭院里散步,是一种最为可行的运动方式。清代画家高桐轩写的《养生十乐》中有“漫步之乐”,说“起身静步于中庭,或漫游于柳岸花畦,心神焕然爽朗,胸怀为之一畅。”就是说的春季养生方法。强调广步于庭的精神实质,都是强调在春天内应有适度的户外运动。我们现代人,自然不必拘泥于庭院散步的方式,晨起跑步、郊外踏青、周末放风、爬山筝等,均是极好的运动方式,对阳气的生发、肝气的疏达,皆有良好的促益作用,这样可以最有效的预防春季的多发病——抑郁症的发生。

    (三)衣着要宽松

    “披发缓形”之意是要披散头发、宽缓衣着,这也是促进人体阳气生发的一种方法。为何要专门对头发和衣着提出要求呢?因为,按照《内经》理论,人体的阳气总是不停的向上向外发散,同时又认为头为诸阳之会,人体十二经中六条阳经均聚集在头面部,因此,头发和衣着的状态便对阳气的生发有一定的影响,要生发人体的阳气,就必须使头部以及外周皮肤舒缓、放松。

    “披发缓形“的提出,与古代的衣饰特征有关。在周朝时,男女初成年时,要举行一个仪式,称为“成丁礼”,举行了这个仪式之后,男女两性便具有了应当享有的成年人的权力,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,这包括订婚、结婚、参加祭祀活动、服兵役、具有人治的权利等。而这个仪式的主要象征性内容是改变发型,男女儿时的发式均是自然下垂的,称为“垂髫”,但成年后,就要束发,男子二十时要束发加冠,即将头发绾住后再用“冠”束住。“冠”不同于后世的帽子,是一种头饰,故男性二十被称为弱冠之年;女子年十五束发加笄,表示成年,而一但结婚,女的还要把头发盘成髻。因此,成年男女平时的头发均是紧箍的状态。《内经》认为,这一发式在春季,尤其是春季的晨起应稍加改变,使之处于披散的状态,这样才有助于阳气的升发。“披头散发”总被我们描述为一种不雅的形象,其实这种形象恰恰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。

    古人的衣着也有其特殊性,据王力先生的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》,我们现在裤子的完备形状和功能,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,在西汉以及之前的很长时间内,人们的内衣,或穿类似于我们现代小孩子穿的开裆裤一样的衣服,或穿一种称为“裾”的服饰。“裾”多为斜襟的长裙,为遮羞并防止不慎走光,斜襟要在下半身和腰间缠柔多层,使身体处于一种紧束的状态,如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古墓中一号墓的墓主人,是西汉初利苍轪侯夫人辛追,虽身份高贵,且年龄在四十岁左右,但同样未着裤子,而是身着七、八层厚的“裾”。因此,便有了我们《内经》在春季养生要“披发缓形”之说。

    虽然与古代相比,我们现代人的发式与衣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“披发缓形”的要求并不过时,现代人头发紧束的并不在少数,女孩子的马尾辫,成年女性的盘头,均是使头发紧束。同样衣着过分紧身的也并不少见,很多女性,喜欢通过紧身衣、紧身裤来凸现优美的身姿,或限制脂肪的增加,但在春季这种衣着就要改变一下,以宽松、透气为主,这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。

    (四)情志戒“郁怒”

    作为春季的精神调摄,《内经》的要求是“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”。即对待小动物类,要少杀生,多放生;对待周围的亲人、朋友,要多给予、多关爱,少索取;对待下属,要多赏赐、多奖励,少惩罚。通过这些行为,意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使个人心情愉快,即“以使志生”。我们总在说“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”,亦是此意。事实也证明,与周围人关系和睦者,往往心理健康、心情愉快;与周围人的关系紧张者,心理精神则会抑郁。相对于其它方面的养生要求,如睡眠的要求、运动的要求等,《内经》在精神情志方面似乎笔墨尤重,说明春天的精神调摄是所有的养生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环。这是由于春季肝气主令,通过良好的精神调摄,可以促进肝气的升发舒达,肝气舒畅则对周身气机的调畅有重要的促益作用,从而维持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。

    各种不良的情绪在春季均易伤及肝脏,而春季我们尤其要注意不要“动怒”,因为情绪与五脏之间也有对应入通关系,“怒”为肝主的情绪,暴怒最易伤肝,迫使气血上逆,再与阳气升发的季节相合,极易出现肝阳勃发,而见到头晕目眩,急躁易怒,甚至晕厥等,即相当于高血压病,或脑中风病。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来看,春季确实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。而情绪“郁结”亦为春季的大忌,因为情绪郁结会导致肝气郁而不发,加重全身的郁滞症状,不但使阳气难以生发,而且,极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病。

    (五)春季饮食宜与忌

    食物的颜色——色青绿

    这个绿色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健康或卫生的天然食品,而是指青绿色的蔬菜,因为青色、绿色是入通于肝的,为养肝气,除眼睛多看绿色的景色外,饮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,以助益肝气的升发。同时,春天阳气上升,有很多人会因此出现一些火热内盛或上扰的征象,如出现眼睛瘙痒红赤、咽喉疼痛、头晕、便秘等不适,食用青绿色食物,可以清解上炎的虚火。因为绿色的水果、蔬菜除少数为温热之性外大部分都是为凉性、寒性,这种凉性的蔬菜,有助于解除随春季阳气上升而出现的虚热。

    食物的味道——味辛甘

    在五味上,《内经》对于一般人的饮食与肝气异常患者饮食的规定有所不同,一般的健康人,应以辛味为主,食酸要少些,因辛味主于发散,酸味主于收敛。因此,辛味符合春季之气的生发特性,而酸味不利于肝的疏泄。据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所载,小黄米、桃子、鸡肉、大葱等,分别为谷肉果菜中的辛味食品,除此之外,大葱、辣椒、生姜、薄荷、大蒜、竹笋、豆芽、韭菜、菠菜、荠菜等亦为辛散之物,为春季的宜食之品。

    唐代药王孙思邈说: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养脾气”,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,人们除了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之外,还要多吃些甘甜的饮食,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甘味气性柔和,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;同时,甘味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。脾胃是后天之本,人体气血化生之源,脾胃之气健壮,可延年益寿。春为肝气当令,肝的功能偏亢,根据中医五行理论,肝属木、脾属土,木土相克,即肝旺可伤及脾气,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。因此,为了预防肝木克土,出现脾胃之气的衰弱,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,如五谷中的糯米、黑米、黍米、燕麦、大枣,蔬菜中的冬葵、南瓜、胡萝卜、菜花、莴笋、白菜等皆为甘味。因此,甘味食品对于所有的人,都是适宜的春季食品。

    对于儿童来说,春天是身体长高的主要时节,因此,在春节对于生长期的孩子饮食,还要注意加强蛋白质、钙类食物的补充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各种肉类,包括鸡肉、牛肉、猪肉等的摄取要充足,才能保证身体需要满足,一则顺利长高,二则不致于出现各种营养不足的虚弱病症。

    (六)春季特殊养生方法:

    肝在声为呼

    《内经》认为五声与五脏有入通关系,五声即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,五声与五脏有入通关系,其中呼为肝声、笑为心声、歌为脾声、哭为肺声、呻为肾声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爬山到山顶、山坳中时喜欢大声呼喊,认为这样可以呼出人体浊气,促进气机的交流。严格说来这种理解只对了一半,由于“呼”与肝气相通应,因此,“呼”除了促进人体之气的交流之外,还有舒达肝气的作用,当然,肝的病变也可以表现为“呼”的症状,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情绪郁闷的人说想大声喊两声,这就是肝气郁结后的本能反应,因为呼喊可以舒达肝气。因此呼喊作为一种养生的习惯,效果最好的时间应是在春季,尤其是春季的早晨。在春季的晨起,多到空旷的地方喊两声的人,可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病几率。

    肝在体为筋:

    肝在五体主筋,筋脉的伸展亦会影响肝气的疏泄,因此,春天多做伸展肢体的动作便很重要,这包括晨起可以做太极拳、太极剑、八段锦、跳舞等活动,最简便宜行的是伸懒腰。因腰部聚集人体重多筋脉,通过伸懒腰便可以达到舒达肝气的作用。

    (七)认识“春捂秋冻”:

    关于春季的衣着,民谚还有要“春捂秋冻”之说,那么,为什么要“春捂秋冻”?这是由于春天气候变化较大,乍暖乍寒之气象经常出现,很多人在春暖乍到时便开始减衣换装,但气温一反复、变寒就会出现感冒,因此在穿衣方面还要做到衣服不可顿减。这就是民谚中所谓“春捂秋冻”中的“春要捂”的含义。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很多养生书籍中均被反复提及,如元代邹铉的《寿亲养老新书》里有“春季天气渐暖,衣服宜渐减,不可顿减,使人受寒”之言,邱处机的《摄生消息论》中也强调说:“天气寒暄不一,不可顿去棉衣。老人气弱,骨疏体怯,风冷易伤腠里,时备夹衣,遇暖易之,一重渐减一重,不可暴去”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主张春穿衣宜于“下厚上薄”,即下身的衣物要比上身减慢些,这样可以既养阳又收阴,是一种两全之法。谚语有“避风如避箭,避色如避乱,加减逐时衣,少餐申后饭”的养生口诀,其中“避风如避箭”与“加减逐时衣”,均可以理解为春季的养生要求。

    第二节、夏季如何养生

    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

    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
    一、夏季的自然界与人体生命的特点

    (一)阳气最盛壮的季节

    自然界的阳气经过春天的不断生长,进入夏季后,变得旺盛而充足,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气,到了夏季,均从藏蓄的状态发散出来。在这种充足的阳气作用下,自然万物也呈现出一派繁茂的景象。同时,按照阴阳的变化规律,阳盛则阴,自然界阳气的盛大,到了夏至达到极点,因此,夏至之前的气候,是以炎热为主;夏至之后,阴气开始生长,其气候特点,可以表现为湿热交争,天气炎热的同时,雨水增多,这种气候,促进了植物类生命灌浆、成果的生化活动。

    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有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”之语,就是对夏季自然与生化现象的描述。蕃,是茂盛之意,是对阳气的描述,也是对植物枝叶茂密景象的描述。秀的甲骨文是

    ,本意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秀丽、秀美,而是一棵禾苗垂下穗的样子,代表着禾苗生长出果实,因此,“秀”有饱满、盛实之意,后世使用的“秀才”、“秀发”、“秀眉”就是这一含义的延续。因植物结果前均先开花,又引申指草木之花,进一步引申为美丽、俊美之意,如“秀拔”。“蕃秀”之意是对万物盛壮继而结果的描述,天地气交,便是对阳热之气与雨水同时增多的一种表达。

    “万物华实”之华,本是指树木开的花。在古代,花字出现较晚,树开的花称为华,草开的花称为荣,在《尔雅》中就有“木谓之华,草谓之荣”之言,因此,有“春华秋实”、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之语,应是源自于能够开花结果的树木形象。由于花一般很美丽,引申出“华丽”,又由于花有多种色彩,而引申出“华发”,如苏东坡之“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”的诗句。华实,则是先华后实,就是先开花后结果之意。“华”是夏至前的征象,“实”是夏至后的征象。

    这种盛壮的阳气在人体的生理、病理活动上也有呈现,就外在征象来说,一般人到了夏季均有面色红润、汗出增多、性情活泼的征象,而在人体之内,夏季的脉象一般要比其它季节来得浮而偏洪大,各种阳虚寒盛的患者,到了夏季会病情好转,如肢体关节的疼痛、痛经、胃脘疼痛等症。

    (二)心气主令之时

    在人体五脏中,与夏季相通应的是“心”。这表现为,一方面,夏季心气最易于受伤出现相应的疾病,即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,临床上,凡心脏病的患者,如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,在高温的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甚或死亡;另一方面,人体亦处于心气的功能状态影响之下,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现最充分。那么,心的功能有哪些方面呢?根据《内经》,心有以下功能:一是官为君主而司神明。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说,人的精神活动,包括思维、情感、情绪等皆是由大脑所主,大脑是主持人体精神情绪思维的主要组织,但《黄帝内经》认识人体,并非单纯依靠解剖手段,取象比类也是其认识人体的重要方法,在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时,就借用了古代君主体制的各种职位与职能,即借社会体制之象,来类比人体脏腑的功能。在这种类比中,把心比为君主之官,其在人体的地位,像一个国家的君主一样高高在上,不仅主宰全身脏腑的功能活动,同时,也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。《黄帝内经》称为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,又说“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,心动五脏六腑皆摇”。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在主持着。这种观点,不限于中医学理论,中国传统文化均习惯于用“心”来表达与思想、情感等相关的活动,诸如“心想事成”、“心情”、“心思”、“心斋”、“心虚”等,“心”是精神活动的代称。因此,到了心主令的夏季,人的精神自然变得非常饱满,思维活跃,情感丰富。我们甚至可以看到,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,都是外向的性格,比较活泼爱动,思维敏捷,情感外露;相反,冬季出生的人,则多偏于性格内向,思维缜密,做事不动声色,因为冬是主于闭藏的季节。二是主持血脉的运行。人体血脉系统的功能活动是由心主持的,血脉周流是否通畅,与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。而观察血脉的功能状态,医生可以摸脉,也可以望诊从面色上就可以观察出来,按照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,人的面部是血脉最丰富的部位,称为“三百六十五络皆上注于面”,因此,心气充足、心功能强的人,一般面色红润;而心气虚的人,就会面色苍白;心血瘀阻的人,又会面部两颧暗红。以前风湿病发病高的时候,患风湿性心脏病的人很多,这种人一看脸就可以诊断出来,因为,风湿病的面容呈现出两颧部的暗红充血,颇似高原面容。三是开窍于舌。五脏在体表都有开窍的部位,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舌,脾开窍于口,肺开窍于鼻,肾开窍于耳等。一说窍,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孔穴样的组织器官,如眼睛、耳朵、鼻、口等,舌明显不是这种空窍,但也被称为心之窍官,其原因,是《黄帝内经》所用“窍”的含义是其后世的引申义,即关键之意。我们现在所说的诀窍、窍门之“窍“,就是关键的意思。心开窍于舌,实则表明舌是观察心的功能状态的关键部位。因此,临床上,我们往往会说,舌尖红是心火盛,舌质淡是心血不足,舌上有瘀斑是心血瘀阻,可以见于冠心病的患者。当然,如果舌体僵硬,我们又认为是痰浊蒙蔽心窍,是心主的精神神志异常的结果。

    二、夏季宜养“长”气

    夏季是一年中生物的“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”中“长”的季节,表现为万物的茁壮与盛大,其内在本质,是自然界的阳气到了这时达到最盛大的状态,因此,我们的养生原则,就要顺应阳气的这种特性,促进人体阳气的长养与发散,这就是养“长”气的含义;同时,基于心气通于夏,我们就要注意长养心气。《黄帝内经》给予了我们以下启示:

    再结合《黄帝内经》其它理论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养生要领:

    (一)起居作息——晚睡早起

    夏季日照时间比之春季进一步延长,到了长夏季节,白天的时间达到一年中最长。白天时间长,意味着自然界阳气最盛,发散的最充分,因此,要顺应这种变化,《内经》说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,就是要求我们睡眠的时间要减少,活动的时间要增加,并且,夏季昼长而炎热,容易使人倦怠而沉湎于睡眠中,因此,《内经》特意对此进行了提示,要尽量顺应夏季的自然属性,多活动,少睡眠,促进阳气的长养。夏季晚起床,易使人四肢沉滞,精神昏蒙。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,夏季睡得越多,就越感到疲惫、无力,精神怠多,这就是阳气和心气被抑制的表现。

    由于夏季白天时间长,人体的阳气总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,午时为阳气最盛大的时段,其发散的态势就更强,因此,很多体质偏弱的人,尤其是心阳虚,平时易于出现心悸、胸闷的人,极易在午时出现不适。调整的方法是在夏季的中午,进行适度的午睡,这样可以缓解一下阳气的过度发散,同时,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,是一天中心气主令的时段,适度的睡眠,也可以养心气。每天中午睡眠的时间一小时左右为佳,不可太长,过长的午睡就违背了夏季的养生总则。

    (二)精神调养——饱满热情

    《内经》对夏季的精神要求是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……若所爱在外”。夏季阳气亢盛,气候炎热,极易情绪烦躁,动则怒气上冲,但大怒又极易迫使阳气上逆于心胸及头面部,而出现脑中风及胸痹的危重病症,因此,夏季尤要“戒怒”。不仅如此,在夏季还要注意保持精神积极、饱满的状态,《内经》所谓“使华英成秀”的含义就是如此。“华英”,本指树木的花卉,此处指认的精神;秀,是结出的果实。夏季要求的“华英成秀”,指人的精神要饱满、热情,积极向上。其后文“若所爱在外”,就是对这一状态的形象要求,就如同对周围的一切均充满了兴趣、充满爱心一样,只有保持这种饱满、热情的精神状态,才与夏季的养阳的要求相吻合。

    (三)饮食调养——减苦增辛慎寒凉

    对于夏季的饮食,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出要“减苦增辛”,因按照《内经》理论,夏季心气盛而肾气虚,因此,应在饮食上减少入心之苦味,增加入肾之辛味。同时,苦味之品性主沉降,不利于夏季阳气的发散。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,与夏季阳气发散的状态相吻合。有人主张夏季多食苦瓜,认为苦瓜有清解暑热的作用,但按照中医理论,苦瓜过食,对人体也有损害,这种损害主要是体现在阳气受损伤。因此,对于阳虚的患者,尤其要注意不要将苦瓜列为夏季的主要蔬菜。

    《内经》在治疗思想上有“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亦同法”之论,远,即避开的含义。强调不仅治疗上要注意用药的寒热之性应回避相应的季节气候特征,饮食亦应如此。因此,夏季不应服太多热性食物,诸如牛肉、羊肉、辣椒、荔枝、桂圆等。否则,一方面极易导致阳热过盛;另一方面,由于夏季阳气偏于浮于表,胃肠的阳气并不足,很容易导致不能消化饮食的腹胀、腹泻等病症。所以古人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季节,一则暑热外蒸,一则腹内阴冷,饮食稍有不慎,极易罹患腹泻。当然,《内经》虽然主张夏季的饮食不能过热,同样亦不可过食寒凉,因为夏季虽然体表阳热之气偏盛,但体内的阳气并未亢盛,大量的冷饮、瓜果等易于戗罚人体的阳气,这就违背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思想。因此,在夏季,妥当的饮食,应以清淡味上,以蔬菜、谷类食物为主,可以多食用粥类食物,避免过分的寒凉与温热。下面介绍一下适宜于夏季饮用的粥类食品:

    扁豆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、白扁豆一百克、山药一百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扁豆粥具有健脾化湿、和中止泻的作用,山药可以健脾胃,化湿浊。适用于夏季服用,对中暑所致的吐泻、食欲不振等病症尤为适宜。

    苡仁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,苡仁一百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薏苡仁具有健脾止泻、利水渗湿、美容、解毒等功效。适用于夏季任何体质人群服用,有减肥轻身之用。

    百合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百合五十克,粳米一百克,冰糖五十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百合具有润肺止咳、养心安神、滋阴清热的作用。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、干咳少痰,或热病恢复期余热未消、精神恍惚、坐卧不安,以及神经衰弱、肺结核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。

    绿豆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,绿豆一百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绿豆具有清暑、健脾、解毒的作用。适用于平素火热偏盛的人群,以及中暑及皮肤疮疖等病症。

    荷叶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,鲜荷叶半张煮成粥。荷叶具有清热解暑、升发阳气、凉血止血的作用。适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、腹胀便溏、不思饮食及吐血、鼻出血等病症。

    丝瓜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丝瓜一百克,粳米二百五十克,精盐三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丝瓜具有清热、化痰、凉血解毒的作用。适用于任何体质的人群。

    (四)使气得泄——夏季出汗才健康

    在夏季,趋寒避暑是人们的基本生活习惯,但夏季气候炎热,人体腠理、汗孔处于开泄状态,这时纳凉不慎,极易导致寒邪内侵。因此,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的提示是“使气得泄”,意为夏季不可过度贪凉,应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,这样方是夏季养阳的体现。《养老寿亲书》里指出:“夏日天暑地热,若檐下过道,穿隙破窗,皆不可乘凉,以防贼风中人。”《摄生消息论》亦指出:“不得于星月下露卧,兼使睡着,使人扇风取凉。”指出纳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,即檐下过道之凉风、星夜露宿之凉气,均易于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,需要躲避。

    当然,从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说,檐下过道、星夜露宿之寒冷均不多见,给人们的身体造成最大损害是空调发出的冷气,这成为新时代造成人体疾病的重要原因。一方面,在外面天气极度炎热的情况下,人的汗孔处于开泄的状态,从外面进入室内时,如果室内温度过低,便极易导致寒邪入侵,轻则出现外感寒邪的感冒,重则肩背、肢体关节等疼痛不适,女孩子出现月经紊乱等。另一方面,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地发泄与长养,逐渐会形成阳虚体质,而罹患各种慢性疾病,从某种意义来说,现代很多人的疾病与夏季空调有关,可以称为“空调病”。因此,夏季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减少在空调房间停留的时间,并要注意不要把温度开得过低。

    (五)房事调养——节制情欲

    夏季阳气亢盛,又加之人们普遍衣着裸露,诱惑性强,因此,夏季是人们性欲最为旺盛的季节,一般而言,夏季房事活动比之其它季节增多是正常的现象,但对于房事活动,需要从两方面加以注意。一是房事后不可用凉水冲凉,因房事导致人体精气先泄,又大量汗出,房事之后身体处于最虚弱的状态,此时凉水冲洗,极易导致寒邪内入,变生疾病。一是对于“苦夏”的人,到了夏季表现为饮食不下,身体消瘦,气短懒言者,则要注意不可房事过频,否则,更易导致身体的虚衰与损伤。

    (六)运动养阳——运动不可停止

    在天气炎热的夏季,因汗出过多,运动之后大量汗出,常易导致中暑或虚脱,所以很多人进入夏季后,便逐步停止了身体的运动。这样做是不符合《内经》的夏季养阳要求的。因为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,同时,汗出亦有发散阳气的作用,因此,夏季的进行适度的运动是必须的。但基于夏季高温暑热的情况,运动可以选择比较凉爽的晨起进行,运动的量比之春季,也可以稍有减少。另外,亦可以选择比较特殊的运动方式,比如到山涧散步、垂钓,或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带旅游等,均有助于人体阳气的长养。

    (七)夏季特殊养生法

    1长夏防湿热

    长夏季节是指每年过了夏至之后的农历六月份,包括小暑、大暑两个节气,这个时段,不仅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,而且,也是湿气最甚之时,尤其是南方,恰处于梅雨季节,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交争,是一年中使人最难忍受、感觉尤为漫长的一个时期,因此被称为“长夏”。

    中医学认为湿性重浊而粘滞,最易困厄清阳,导致阳气不能上升,因此,在长夏季节易于出现头目昏沉不清利、胸闷气短为常见的症象。同时,湿气通于脾,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,可以见到恶心、厌食、腹泻等,所谓“疰夏”的情况也多发生在这个季节。因此,到了长夏,防暑湿入侵便来得很重要,可以常服一些去湿的中药来预防,如藿香正气水、六一散等。妥当的说,只有到了长夏,室内适度的开上短时间的空调方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,因为,空调既能降温,又能除湿。

    2你适合“冬病夏治”吗
    第(2/3)页